首页

冷柔女神调教

时间:2025-05-25 05:56:26 作者:印章市集、巡回展览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探索馆藏资源融入市民生活 浏览量:21603

  中新网北京5月23日电(记者 徐婧)“首届北京博物馆季”正在进行,活动将持续至10月8日。其间,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围绕主题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城市空间转化为博物馆展厅,推动博物馆展示资源贴近市民生活。

  创意印章市集日前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举办,大众评审投票及线上投票通道同步开启。当山门缓缓打开,观众们纷纷到天王殿及大雄宝殿前打卡签到,由大学生结合博物馆文物展品元素设计的35枚印章在这里集中展示。到馆观众用领取到的“集福盖宝”盖章折页盖下一枚枚印章,并将一朵朵小红花贴纸贴在自己喜爱的印章展位。后期,博物馆将根据大众评审情况,评选出“最佳人气奖”。

“首届北京博物馆季”期间,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围绕主题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作为校外教育基地,开展一系列探索性的馆校融合课程。“大手牵小手”——“钟王杯”青少年志愿服务展示活动暨成果汇报上,“小小志愿者”们带领观众在大雄宝殿和大钟楼,参观曾侯乙编钟仿制品和镇馆之宝永乐大钟,并用编钟演奏了《茉莉花》《萱草花》等曲目。未来,博物馆将进一步加强与大、中、小学的合作,探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

  “谹谹讲堂”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特色文化讲座活动,“谹谹”取自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中对永乐大钟的描述:“声闻数十里,其声谹谹,时远时近,有异他钟”,希望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远。“谹谹讲堂”总第44期,今年第1期日前在藏经楼二楼开讲。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婕围绕“古钟纹饰”这一主题,以古钟纹饰的时代演变为线索,结合考古发现、古代文献与丰富的图像资料,带领听众一同探寻古钟纹饰背后的礼乐文明,感受视觉文化中蕴含的中国智慧。

“首届北京博物馆季”期间,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围绕主题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除此之外,大钟寺古钟博物馆“300年的古寺 600年的大钟”巡回展览亮相北京地铁12号线大钟寺站,将展出至6月20日。展览以图片形式,选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觉生寺、博物馆馆藏精品古钟文物展品以及镇馆之宝永乐大钟为展览对象,将古钟与古建筑特色进行集中宣传展示。

  今年正值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对外开放40周年,“题钟雅墨”书画展在大钟楼西配殿展出。展览选取了馆藏以记述和咏诵钟铃文化为特色的当代书画作品28幅,向关心和支持该馆事业发展的有识之士致敬。(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一群随苏翊鸣踏上雪板的“娃娃兵”

吴谦表示,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太空安全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保障。推进军事航天部队建设,对提高安全进出和开放利用太空能力、增强太空危机管控和综合治理效能、更好和平利用太空具有重要意义。中方的太空政策清晰明确,我们一向坚持和平利用太空,愿同所有和平利用太空的国家一道,加强交流、深化合作、为维护太空持久和平与共同安全作出贡献。

山西晋中:人居环境整治为美丽乡村提颜增质

在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成立40周年之际,厦航全体员工收到一封落款为习近平的回信。回信中,总书记深情勉励:“希望你们弘扬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筑牢安全底线,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上积极发挥作用,为推动民航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交通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隆黄铁路隆叙段扩能改造工程全线23座隧道全部贯通

海洋清洁能源蓬勃发展。海洋清洁能源利用能力不断提升,清洁能源规模扩大、占比提升。至2023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769万千瓦,占全球比重约50%,连续四年全球排名第一。海洋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不断地向国家电网输送绿色能源,中国自主研发的首台深远海兆瓦级波浪能发电平台“南鲲”号为远海岛礁提供清洁电力供应,深海养殖平台“澎湖”号通过搭载波浪能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及储能装置实现清洁能源自给。

(经济观察)2024年中国经济怎么走?

2024年2月,天开园迎来重磅“加码”——天津市政府批复同意将天津滨海高新区华苑科技园纳入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空间发展布局,为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规划总面积11.58平方公里,180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0家研发机构、20余家技术转移机构……作为天津市内唯一成片开发的工业园区以及天津滨海高新区的起步区和核心区,华苑科技园拥有优质载体,可有效承接京津冀优质科技成果和高校成果转移转化。

福马“小三通”客运航线今年客流量突破5万人次

一般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唐蕃古道的雏形。位于西藏昌都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卡若遗址中,曾出土磨制石器、玉器、贝、粟等,与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有着密切联系;遗址中的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与马家窑文化的居住形式相似,是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而在西藏遗址中发现的盛行于黄河流域的棺葬葬式则折射出人群的迁徙。种种考古学实证表明,青藏高原与中原地区很早就有物产、技术与人员的交流。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